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于12月8日上午在南京召開的世界制造大會上表示,為推動制造業轉型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積極搭建智能制造國際合作平臺。
此次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有來自全球10個國家的285家企業參展,其中世界500強企業31家,報名參會人員近萬名。
辛國斌介紹道,機遇共享、合作共贏,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這是世界也是中國幾十年實踐證明的一條重要經驗。制造業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各國共同面對來自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參加第六次中美商貿聯委會產業和競爭力對話,開展“中美工業互聯網”專題研討,交流促進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政策和做法;與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和智能制造領導力聯盟開展交流合作。與德國經濟能源部簽署《中德企業開展智能制造及生產過程網絡化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并召開多次會議,包括近日在德國召開的“中德智能制造及生產過程網絡化第一次副部長級會議”,在智能制造系統架構、信息安全與功能安全、工業軟件、無線通信等9個方面達成共識;組織開展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應用示范,遴選了14個中德合作試點示范項目。與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簽署了《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與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推進“中國制造2025”與“制造業革新3.0戰略”交流合作諒解備忘錄》等。
辛國斌為智能制造國際合作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深化交流合作。在現有對話機制、交流合作平臺基礎上,促進中、德、美、瑞典等有關國家的企業、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采取多種形式共同開展產業政策、技術創新、和產品項目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建立健全合作機制,尋求在先進制造業發展、傳統產業改造、智能制造以及綠色制造等方面的合作機會。
二是拓展重點領域合作。本著互利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積極推進在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動力電池、智能網聯汽車等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務實合作。
三是加強標準化合作。進一步完善智能制造標準合作機制,在智能制造領域組織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制定一批通用標準并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推廣,推動第三方服務機構在評測、認證方面的互通、交流與合作。
四是開展試點示范經驗交流。積極推動信息共享和機會分享,為開展多邊、雙邊智能制造合作創造良好的條件。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在離散制造、流程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運程運維等方面的示范推廣。同時,積極鼓勵有關國家企業參與現有政策框架下的試點示范項目,開展經驗交流。
五是加強人才培訓交流。利用政府互訪、行業對接、學術交流、展會論壇等機會,推動多雙邊智能制造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者和科技人員加強交流。探索在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方面的人才交流培訓模式,鼓勵大學、職業學校及培訓機構與企業之間加強交流合作,如共建制造業實訓中心,為智能制造發展培育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