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蘇省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的部署要求,全面啟動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建設工作,通過行政推動、補齊短板、機藝融合、創新驅動等綜合舉措,切實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步伐,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加快躍升,示范創建工作初見成效。
一、堅持多維度發力,力求精準施策
一是強化行政推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納入《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加以部署推進。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明確要求市、縣政府加強組織領導,有效推動了工作落實;同時,又將“啟動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省推進工程,建設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10個以上”列為《省政府2016年度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進行督查,促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鄉鎮,列入農業現代化建設考核內容,不斷加大行政推動力度。二是強化補貼促動。按照農業部“縮范圍、控定額、促敞開”總體思路,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行差別化分類調控,重點突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機具,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的農機具實行上限頂格補貼,薄弱環節裝備水平快速提升。全省新增高性能植保機2199臺,同比增長110%;新增谷物烘干機5768臺,增幅連續兩年超過50%,烘干能力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三是強化項目帶動。創設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獎補政策,啟動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建設項目,省財政“十三五”期間預算安排專項獎補資金4.44億元,支持66個縣(市、區)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建設。2016年,省財政安排第一批4000萬元用于支持15個首批示范縣建設,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各地也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上升到政府行為,積極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鄉(鎮)、村組和示范片建設,全省上下形成了示范創建熱潮。
二、堅持多層次推進,確保技術到位
一是加強示范引導。針對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我們組織開展了以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為主題的“補短板”系列活動,先后召開水稻機插秧、高效植保機械化、機務管理和“三秋”機械化生產系列現場觀摩會,重點展示演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各個環節的新技術新裝備,全省各地共舉辦相關活動超過500場次,營造了整體推進、加快發展的良好氛圍。二是加強機藝融合。成立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教授領銜的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專家組,負責決策咨詢、技術指導、培訓交流等工作。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培訓班,就作物周年生產各環節的機械化技術串聯、組裝和集成等進行培訓,引導各地逐步形成完整配套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三是加強督查指導。組織專家組開展“技術巡診”活動,分3個組赴15個首批示范縣開展技術巡診,現場查看示范縣機插水稻長勢、產地烘干等薄弱環節建設發展情況,送技術、送服務上門,提高技術指導的針對性。強化督促檢查,去年12月,組織開展了示范縣中期檢查活動,掌握各示范縣中期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督促項目實施進度,切實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從檢查結果看,首批示范縣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了目標任務,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目前,第二批18個示范縣項目申報正在有序進行。
三、堅持多要素聚集,激發主體活力
一是著力加強機制創新。各地充分發揮農機服務主體機具、技術、人才優勢,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等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出許多好的經營模式,大力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全托管等服務,改變過去的單一服務內容,向耕、種、收、秸稈還田、植保、烘干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轉變,拓展了農機服務領域,提高了綜合經濟效益。二是著力加強規范化建設。組織開展省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引導農機合作社強化制度建設、民主管理、作業質量、安全生產等工作,促進了農機合作社規范發展。2016年,全省共創建國家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15家,省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209家。三是著力加強服務能力建設。省級財政安排2500萬元扶持200個合作社機庫、50個維修點建設,促進了農機合作社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首次召開了全省農機機務管理現場會,加強機務管理操作規范及流程課題研究,切實提高農機合作社運行質態。加強農機合作社維修能力建設,積極拓展“企社共建”內涵,借助企業培訓經驗,利用企業培訓基地,舉辦農機合作社維修人員培訓班,加強動手能力的針對性訓練,切實提高學員參訓效果。
我省雖然在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離農業部的要求、與兄弟省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本次會議精神,學習借鑒兄弟省市經驗,切實加快示范創建進度,提質增效,努力提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