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0p4dr"><legend id="0p4dr"></legend></wbr>
  • <wbr id="0p4dr"></wbr>

  • <sub id="0p4dr"><listing id="0p4dr"></listing></sub>
    <form id="0p4dr"><span id="0p4dr"><track id="0p4dr"></track></span></form>

    <sub id="0p4dr"></sub>
    <form id="0p4dr"></form>
      •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朱恒源淺談智能制造
        發布者:新浪新聞  發布時間:2017-01-17 10:20:42  訪問次數:377

          中國“智”造要制造什么?中國智能制造的未來,在哪里?這些問題,在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與新浪新聞聯合主辦的升級中國“識度”沙龍之中逐一得到解答。

          近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主任、清華大學全球產業4.5研究院副院長、清華經管EMBA《創新與企業轉型》授課老師朱恒源與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就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之路和未來產業升級等話題,于清華大學舜德樓,展開深入討論。

          此次沙龍中涉及的內容關鍵而深刻:“沒有特點”的中國制造業,其實具備全球整體制造業體系最大的需求方市場體量優勢;過去20年我國對教育資源大量的注入,孕育了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人才原動力;持續的創新建立在不斷試錯、不斷失敗的過程之上。中國制造業的未來,不會出現危機。

          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對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主任、清華大學全球產業4.5研究院副院長、清華經管EMBA《創新與企業轉型》授課老師朱恒源

          中國智能制造業應以“我”為主,博采眾長

          周曉鵬:在中國,無論是學術還是媒體,特別愿意炒概念,在您看來什么叫智能制造?

          朱恒源:從技術角度,20年前,所謂的柔性生產線,它就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但是現在,需要整個的智能制造系統,并能夠適應外部個人需求的變化,同時也要適應整個產業鏈的結構變化。所以實現大規模定制的手段,我們把它定義成智能制造。

          但這個定義本身我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于中國的制造業來講,它是在現有的技術和產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之上,如何能夠更進一步去升級,在升級過程中,還能保持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產業研究者,我們不簡單地為定義而定義,為制造而制造。

          周曉鵬:智能制造,有很多關聯性的名詞,比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提出有關制造業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您覺得這幾個概念,它們本身來講,具有什么共通性,有什么差異?

          朱恒源:這是業界很關注的問題。其實每一個都是根據自己國家的產業實際和未來、在全球體系中的競爭目標來制定的,然后再用概念包裝起來。說到德國,雖然本土比較狹小,但它是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幾乎在所有的制造領域里,都有著所謂的“隱性冠軍”,這是一個布滿“隱性冠軍”的地方。

          在上一輪信息技術的競爭中,德國其實居于劣勢。所以它必須通過新一輪的工業信息技術來打開全球市場。德國的工業4.0概念反映了德國產業界和政府,在新的全球技術沖擊下,在全球尋找地位。

          相反美國,它是Advanc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是說它要去尋找全球制造產業的定位。美國過去20年信息技術是非常強的,所以它希望能夠進一步放大信息技術優勢。

          中國制造業的特點是“沒有特點的特點”。中國在過去的20年里,制造業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支柱之一,也成為全球制造業的老大。但要找特色,好像看不到太大特色。這是因為我們最先進之處有一點,落后的地方也有;尖端的有,基礎的也有,而且基礎的體量還不小。

          所以,在這樣的體系之下,中國整個制造業,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各按步伐共同前進。如果各個領域都共同前進一步。到2025,整體水平就會提高。所以我的意思是,中國的制造業,回到以我為主,從全球來博采眾長,自己來發展。

          依托需求方市場體量優勢 中國制造或“彎道超車”

          周曉鵬:德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工業信息化的問題。中國的企業總想從德國學點什么,或者要彎道超車。但也有人提出觀點,中國信息化不是特別強,工業制造業也不是特別強。要如何實現這種彎道超車?您之前講過,我們是始于山寨,終于創新。在未來2025中國制造的過程中,這個概念是不是還成立?我們該如何去做?

          朱恒源:盡管中國制造業沒有特色。但在新的全球制造業的發展布局中,我們有優勢。優勢在于我們是全球整個制造業體系中最大的需求方。從供給方和需求方的角度來看,需求方市場體量的優勢,是我們所可以依托的。

          在新一代全球技術革命的環境條件下,由于人類的進步,技術發展已遠遠超過人類現有的自己能說出來的需求。很多技術超前于需求,需引導需求的出現。所以我判斷,全球的技術是過剩的。因此,這些過剩技術需要在商業的條件下,去找最大的需求應用市場。

          中國現存一個機會,依托自己市場需求大、增長快、多樣性高的優勢,戰略縱深、進行本土化的適應性創新,同時再反哺整個外界市場。這個路徑是存在的,比如中材國際。20年前,全球技術領域根本不帶這家企業玩兒;而現在,企業可以自己去制定全球標準。這一案例預示著在全球創新格局下形成的一種新形式,即依托市場優勢,整合全球技術進行改進和提高,再應用于全球其他領域。不過,在新一代技術和市場全球化的條件下,從模仿到創新的周期縮短,所以看似是彎道超車。

          所謂的彎道超車,其實是說在技術變化的過程中,能夠應用的快速學習能力使這一變化過程縮短。其核心在于整個國家民族和整個產業的生態系統。

          周曉鵬:我們知道,全球的隱性冠軍,大概在2000多家,不到3000家。大部分百分之六七十在德國。中國現在統計是有60多家。目前,中國智能制造基礎水平還不是很高。這種情況下,做升級轉型,它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和最需要解決的情況是怎樣?會不會進一步落后于美國、德國,是否孕育著特色機會?

          朱恒源:不能簡單地說是落后還是先進。在經濟全球化和技術全球化的條件下,整個制造體系會出現一個全球格局的重構。即各個國家都會依托自己過去的能力積累,在全球的制造價值網中去占據自己的位置。

          中國的優勢是市場需求很大,差異化多。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還將保持長時間增長,能夠塑造出一個中國式全球制造門類和體系最全的國家。這個在全球是沒有的。

      來源:新浪新聞
      免責聲明:焊材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聯系電話: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