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Skype 的聯合創始人 Ahti Heinla 和 Janus Friis 創辦的英國智能配送機器人制造商Starship Technologies宣布獲得172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汽車巨頭戴姆勒成為了本次交易的領投者,Shasta Ventures、經緯創投、ZX Ventures、Morpheus Ventures、Grishin Robotics以及Playfair Capital等多家機構均參與了此次本輪融資。
Starship Technologies成立于2014年,其公司主旨就是研究利用小型機器人來解決讓物流行業頭疼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2015年年底,該公司推出了他們的第一臺送貨機器人Starship,該機器人外形看上去更像一個送貨車,據了解,Starship具備完整的避障系統,可完全自動執行任務,能夠以4英里每小時(大約6.4KM/H)的速度行駛,每次任務可以運送20英鎊(大約9公斤)的物品。
Starship機身上配備了9個攝像頭,能夠讓機器人在測試或正式運行時辨別并”記住“路線,通過相應的機器學習,機器人就能夠實現自主導航。此外,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信息是共享的,這也就意味著只要一名機器人”學會“了相應的導航信息,其他機器人也學會了,大大降低了機器人的學習成本。Starship表示,最開始每一個機器人都必須配備一名操作員,不過等達到高度自動化后,一名操作員可同時操作上百臺機器人進行配送服務。
據Starship Technologies公司介紹,目前Starship機器人是以租賃的形式被分配到各個合作商那里的。在接到送貨命令后,機器人就會自己去接貨,將其收入貨艙并將其送到目的地。機器人到達后,消費者可以輸入自己移動App上收到的密碼,打開貨艙取出貨物。
Starship正式推出之后,經過了半年多的測試,16年7月便開始投入到了送貨服務中,因為是靠電池來驅動,所以Starship的配送范圍并沒有很大,該公司在測試的幾個城市中覆蓋了自己的配送服務站,每個服務站有相應的服務范圍,而每輛Starship機器人只能在這個范圍內進行配送服務。
最開始,與Starship機器人合作的只有四家公司,在線外賣平臺Just Eat、倫敦的初創外賣公司Pronto、德國快遞公司Hermes以及德國的零售商Metro集團。經過不斷的發展,目前,Starship已經在多個國家進行了商業化試驗,其中包括美國、英國、德國、瑞士以及愛沙尼亞,為消費者提供食品、生鮮雜貨以及快遞的配送服務。著名奢侈品品牌愛馬仕、瑞士郵政以及Wolt等知名巨頭企業也都參與到了與Starship的合作之中。
據公司官方數據顯示,該送貨機器人在推出服務以來,到現在已經行駛了1.6萬公里。
Starship的最終目的是利用自動配送機器人為各個商戶節約”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成本問題,不過這個目標還得等大規模普及之后才能實現。據統計,2016年Starship機器人在倫敦市中心每送貨一次的成本平均約為12英鎊,而該公司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這個成本減少到1英鎊。想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機器人有更高級別的自動化能力以及一定數量的普及程度才行。
隨著科技行業的大爆發,自動化物流已經成為了各個電商巨頭的必爭之地,無論國外的亞馬遜,還是國內的京東,都已經開始發展自己的”無人配送“研發,但目前來看,多數的無人配送都采用了無人機作為載體,而地面配送并沒有太多人去嘗試。縱使地面自動配送機器人相較無人機來說有荷載量、續航、穩定等諸多優勢,但是也有一個致命缺陷——很難在運送過程中保證貨物不丟失。
畢竟無人機是在天上飛,航行過程中地上的人是夠不著的,而地面無人車”慘遭毒手“的幾率就大了很多。對于這個問題,去年7月的時候Starship方面就給了外界一個答復:
“在我們之前的測試當中,機器人已經行駛了超過5000英里,遇到過40萬人,從未出過事故,有三分之二的人只是看了兩眼就走了,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人反應更熱情一些,但也未作出任何攔截等行為!
雖然如此,小編覺得這個機器人配貨也得視情況而定,畢竟他們此前測試的地點都屬于高收入的發達地區,這些地區對科技的容納程度會更高一些。
在拿到了這次的1720萬美元融資之后,Starship方面表示,本輪資金將進一步加快公司技術的研發,開拓更多新市場。參與此次投資的Shasta Ventures總經理Rob Coneybeer表示:
“Starship Technologies已經證明陸地智能配送機器人配送的可行性,向我們展示了無人配送并非是理想化的,而是切實可行的。”
對此,業界人士向表示,無論是無人機還是地面配送機器人,都代表了物流行業在未來結合科技的一個趨勢,并且這兩者應該不會是一個競爭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都可以更快速、更高效地改善目前物流行業的現狀,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