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0p4dr"><legend id="0p4dr"></legend></wbr>
  • <wbr id="0p4dr"></wbr>

  • <sub id="0p4dr"><listing id="0p4dr"></listing></sub>
    <form id="0p4dr"><span id="0p4dr"><track id="0p4dr"></track></span></form>

    <sub id="0p4dr"></sub>
    <form id="0p4dr"></form>
      • 大眾開始在“汽車使用終端服務”收錢
        發布者:汽車預言家  發布時間:2017-01-04 09:52:28  訪問次數:399

          大眾此次與PayByPhone攜手自建支付平臺,對于未來出行服務回款資金集中并快速流轉有著實驗效應:在資金輪轉上謀求與“終端出行服務商”戰略形成統一。

          12月18日外媒報道稱,大眾集團旗下金融公司證實收購移動支付公司PayByPhone,該消息得到雙方正式確認。輿論看來,收購支付公司標志著大眾集團為成為“移動出行服務商”,在終端支付領域已開始布局。

          據了解,2016年移動支付公司PayByPhone交易額達2.5億美元,這與大眾集團整體收入相比就是九牛一毛,大眾與其合作顯然不是為了這微乎其微的交易額。那么,大眾收購PayByPhone后將在移動出行領域哪些方面做出改變?

          改變未來移動出行支付方式

          作為北美的一家移動支付公司,PayByPhone總部位于加拿大溫哥華,這家支付公司的運營模式是通過消費終端APP、短信等移動支付服務方式提供停車費。

          據悉,目前在倫敦、巴黎、波士頓、舊金山和西雅圖等地共26.2萬個停車位使用了該移動支付服務。擁有的用戶基數達1250萬,且每日新增用戶數逾7000人。

          通過交易額數據的對比,大眾收購PayByPhone的目的顯然不是以此賺取微額利潤,而是其終端使用人群與大眾未來的發展定位緊密相關。

          大眾金融服務股份公司市場銷售負責人克里斯蒂安·戴雷姆表示:通過這次并購,我們成為了全球停車業務移動支付領域的領導者。未來,我們會圍繞停車這一主題,將其打造成一個獨立的業務領域。

          換言之,大眾收購PayByPhone的醉翁之意在于改變大眾未來移動出行的付款方式,同時為未來移動出行服務做終端支付的準備。

          2016年12月5日,大眾在巴黎車展期間提出的打造旗下第13個品牌浮出水面,并被命名為“MOIA”,主要應用于大眾在電動汽車和移動出行服務領域的發展,目的在于提高在汽車共享及其他移動出行服務領域中擁有競爭力。

          處于互聯網大潮下,在快速便利以及價位低廉的消費需求下,作為傳統汽車生產商的大眾開始向互聯網領域滲透,進軍移動出行服務。不可否認的是,大眾汽車集團此次的收購舉措無疑是一種對之前MOIA公司成立的補充。而PayByPhone背后的經濟效益將為其帶來一定的轉機。

          大眾轉型“移動出行服務商”的真實目的

          關于移動出行領域的投資,2016年1月,大眾奧迪向美國初創公司投資2800萬美元;另外,向特拉維夫的打車軟件公司Gett投資了3億美元;以及打造13個品牌和攜手PayByPhone平臺。

          就中國市場來言,2016年11月17日,大眾汽車與首汽、滴滴、優信等三大國內領先的創新移動出行服務商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大眾就此表示,集團攜手PayByPhone的目的只有一個,即為成熟的技術尋找一個更方便的支付方式。

          對此,有業內人士稱,大眾未來希望成為“移動出行服務商”,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從銷售終端走向使用終端,將之前銷售一輛汽車變為分散使用,最終形成一輛汽車10個消費者使用的現狀。

          眾所周知,未來汽車將不再是單純批量流水線式生產,而是朝著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方向轉變,通過在車型開發、流程標準、制造模式、生產組織等方面的創新變革,滿足客戶多元的需求,實現精準生產,減少庫存,將長時間的排產縮短。

          另外,未來車企節省下的人力資源,將轉移至智能終端,以求贏利點從終端銷售轉向終端消費使用環節,即由售賣給消費終端車輛轉向為售賣給使用終端出行服務。

          而這一戰略的轉變,大眾如何實現?汽車預言家了解到,隨著現階段車企對產品更新還貸的速度提高,每輛汽車的使用壽命都不會超過10年,正常情況下,使用壽命一般在8年左右。

          通過查閱資料得知,大眾汽車2016年前11月的全球銷量達937.9萬輛,若增速平穩,未來十年內8000萬輛將成為產能極限,在共享時代下,這樣的產能顯然與終端使用市場無法比擬,換句話說,誰能抓住未來汽車使用終端市場,誰就將在汽車下一個革新時代取得先機。

          通過核算發現,一輛汽車一個人每天的使用時間以4個小時為限,其使用率僅有16.7%;若是放置共享環境下5人使用,2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能夠實現全天85%的使用率。

          使用頻率增高帶來的是產品的生命周期自然而然的縮短,終端需求帶動生產需求,按此使用效率來講,未來十年內,大眾將抓住終端市場“1億”個消費使用者,相比現有的1000萬銷售業績,終端市場的蛋糕更為誘人。

          支付環節做好最后機遇

          眾所周知,在互聯網浪潮下做移動出行服務,需要做到的就是便捷、速度,對于傳統汽車生產廠商而言,若做到更新換代的速度提升,就要在資金自由支配度上提高,簡言之需要在支付方式上做改變。

          作為傳統汽車生產廠商的大眾,目前而言其經營模式依舊是從生產到汽車銷售。在支付方式上雖然存在現金支付、貸款支付、銀聯卡支付以及電子支付等多種支付形式,但這對大眾在未來發展上的效率問題上依舊存在一些弊端。

          車企生產研發產品需要預支大量資金,售出產品的回款慢且分散,受第三方金融平臺的制約較大,金融體系龐大且復雜,以及資金自由支配度較差。

          未來大眾進軍互聯網的移動出行的浪潮中后,首當其沖發生改變的是其經營模式,即由生產到銷售再到使用環節。換言之,未來大眾將以雙重渠道(傳統銷售及未來出行)重闖市場。而這需要快速的排產反應,排產節奏加快的同時也要求資金周轉的速度同時跟進。

          在外界看來,大眾此次與PayByPhone攜手自建支付平臺,對于未來出行服務回款資金集中并快速流轉有著實驗效應,未來車企在尋求變革的同時也在嘗試避開第三方金融平臺的制約,在資金輪轉上與“自動出行服務商”這一戰略形成統一。

      來源:汽車預言家
      免責聲明:焊材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聯系電話: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