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機會之年。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擠壓日韓歐美,通用照明行業正處于市場集中度提升周期。同時,包括小間距、智能照明等多個細分市場迎來爆發期。
2016年也是挑戰之年。洗牌、整合、資本仍將是未來三年的產業主旋律。專注、細分、跨界,即是LED企業的出路選擇,也是挑戰。
眾所周知,北美市場一直都是中國LED企業的掘金地,美國市場對中國企業而言是最大的海外市場,堪比整個歐洲。
據美國能源部報告預計,2016年美國照明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251億美元,而美國進口LED產品的國家中,中國的占比達到了70.50%。
事實上,各大國內LED巨頭都在瞄準海外市場,這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就是從中國本土市場向全球市場延伸。目前國內的LED產業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海外市場是中國LED企業未來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當然這對于LED企業來說,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是LED企業走向全球化的機會,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陷阱。
就上游芯片部分來說,國際芯片廠家不進中國不好活,進入中國活不好(打不起價格戰),機會在于進入國際市場,技術專利無慮,與國內同行拉開距離,陷阱在于高額的管理和人員費用,駕馭不好,成本急劇上升,面對國內同行低價競爭,利潤無法保障。
就中游封裝領域來說,國際封裝廠與上游芯片基本是同一家,時下市場將主要提供高端器件機會,針對出口或高端用戶,收購國際封裝廠是好策略,例如封裝材料(如LED熒光粉,高端硅膠)附加值高,值得收購,陷阱則在于國產設備性能性價比更高,收購國際廠家只有虧死。
就下游照明及其渠道部分來說,機會在于有零售或工程渠道的大照明企業,將把收購方進入國際市場,美國市場是兵家必爭之地,收購美國照明企業回報最大,而陷阱則在于歐洲小公司,如設計公司,除非有歐洲大面積渠道,否則做不大,此外,和自身業務不匹配的,收來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