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0p4dr"><legend id="0p4dr"></legend></wbr>
  • <wbr id="0p4dr"></wbr>

  • <sub id="0p4dr"><listing id="0p4dr"></listing></sub>
    <form id="0p4dr"><span id="0p4dr"><track id="0p4dr"></track></span></form>

    <sub id="0p4dr"></sub>
    <form id="0p4dr"></form>
      • 2016年農機行業都發生了哪些大事?
        發布者:大田傳媒  發布時間:2016-12-29 10:02:00  訪問次數:5895

          事件一:中央一號文件發布 農機行業再迎利好

          新聞回顧:

          2016年1月27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連續13年持續聚焦“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今年首次提出“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

          點評:

          近年來,我國農業裝備產業快速發展,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裝備生產和使用大國。但占市場需求90%以上的國產農業裝備大多數為中低端產品,不能全面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亟需跟上。

          推動產品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中國農機企業的共識。中國自主品牌的企業正在通過整合資源、戰略重組和自主創新快速向中高端領域進發,如國內的骨干農機企業中國一拖、雷沃重工和中聯重科等,近些年來通過技術創新和戰略合作,不斷推陳出新,為市場提供了一批高科技、高價值的產品。

          事件二:2016中國農業機械化論壇暨第七屆“精耕杯”頒獎盛典海南博鰲圓滿落幕

          新聞回顧:

          11月26日,由中國農業機械學會農機化分會與農機360網共同主辦的中國農業機械化論壇暨第七屆“精耕杯”頒獎盛典再次移師海南博鰲舉辦,來自行業管理機構、推廣鑒定部門領導,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專家和大專院校等共計100余位高端智囊,以及350余位行業主流企業家、骨干經銷商負責人與優秀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等共計820余位嘉賓出席了本次盛典。

          點評:

          論壇聚焦“提質·增效·補短板·數字化”主題,與往屆不同,本屆論壇分為主論壇和專場論壇,主辦方邀請更多行業專家、學者等高端智囊團,圍繞我國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討在已有農業機械化水平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化質量,探索利用農業裝備與農技、農藝、物聯網技術等科技手段融合,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向著“裝備為基礎、科技為主導、數字為動力”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邁進。

          第七屆“精耕杯”農業機械行業評選主題詞“初心、協同、互聯、共贏”,呼吁企業以不忘初心的精神,協同發展;倡導企業以開放互聯的態度,共贏未來。本屆“精耕杯”共設置“最受用戶心儀品牌獎”、“市場綜合表現卓越獎”、“年度特別貢獻獎”三大類,十八個評選項目,共計235個獎項,歷時五個月,推舉出了我國農機行業的年度榜樣和年度力量。本次頒獎盛典,再次移師海南博鰲,頒獎現場嘉賓云集。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頒獎盛典中,235個獲獎席位依次頒出,獲獎者星光熠熠。

          事件三:農用柴油機排放標準“國三”升級延期

          新聞回顧:

          2016年1月14日,環境保護部關于實施國家第三階段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柴油機排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公告正式發布。公告規定,自2016年4月1日起,所有制造、進口和銷售的非道路移動機械不得裝用不符合《非道路標準》第三階段要求的柴油機(農用機械除外)。自2016年12月1日起,所有制造、進口和銷售的農用機械不得裝用不符合《非道路標準》第三階段要求的柴油機。

          點評:

          農機排放標準升級的政策“靴子”終于落地,是國家有關部門慎重決策和負責任的表現,值得“點贊”。但關于“國二”升“國三”,在很多企業看來,如同是一次生死宣判,如果不經過產品的實際摸索試驗,很可能出現大量的質量事故,導致企業被用戶拋棄,退出市場。即便行業一些骨干企業,也有各種擔憂。無疑,這一緩期執行的政策給農機企業、渠道、用戶都騰出了近一年的時間,去完成產品實驗、渠道培訓、服務升級以及用戶適應,對行業來說確如一次“緩刑”。

          農用柴油機排放標準升級“國三”緩期執行,有助于農機行業加強供給側改革,促進產品升級,滿足終端用戶的需求,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希望農機的企業能夠以本次“國三”升級為鑒,未雨綢繆,為未來的“國四”甚至“國五”升級加強技術儲備!

          事件四:2016年全國1.5億畝農機深松整地任務超額完成

          新聞回顧:

          2016年2月17日,農業部發布通知規定:在適宜地區全面推廣農機深松整地技術,“十三五”期間全國每年農機深松整地作業面積超過1.5億,作業質量符合農業行業標準《深松機作業質量》(NY/T 2845-2015)。其中:2016年全國規劃實施農機深松整地1.5億畝,2017年全國規劃實施農機深松整地1.65億畝,2018、2019、2020年全國規劃實施農機深松整地均為1.9億畝。力爭到2020年,全國適宜的耕地全部深松一遍,然后進入深松適宜周期的良性循環。

          來自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信息,截至12月6日,全國已完成農機深松整地作業面積15667萬畝,超額完成1.5億畝目標任務。

          點評:

          農機深松整地是指以打破犁底層為目的,通過拖拉機牽引松土機械,在不打亂原有土層結構的情況下松動土壤的一種機械化整地技術。實施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可以打破堅硬的犁底層,加深耕層,還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從而增強土壤蓄水保墑和抗旱防澇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和提高產量。實踐證明,農機深松整地是改善耕地質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我國適宜農機深松整地土地主要分布在東北一熟區、黃淮海兩熟區、長城沿線風沙區、西北黃土高原區、西北綠洲農業區、南方旱田種植區、南方甘蔗區等七個類型區。

          事件五:中國今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3000萬畝

          新聞回顧:

          2016年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上,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今年以來,中國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預計玉米調減面積超過3000萬畝,為近13年來首次減少,目標到2020年將玉米面積穩定在5億畝,調減5000萬畝。

          今年在財政部的支持下,農業部整合了35億元資金,重點支持玉米結構調整,用于“鐮刀彎”地區的糧改飼和糧豆輪作補助,目的是讓改種青貯玉米、大豆、飼草等作物的農民收益與過去種籽粒玉米的收益基本相當。

          點評:

          早在幾年前,農業部就已經將“糧改飼”的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大方針公布,明確調減“鐮刀彎”等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并且發布了調減的具體規劃,到2020年減少5000萬畝。

          前幾年第二批中央財政農機補貼資金主要偏向玉米收獲機,于是玉米收獲機市場異常火熱。但是,受農機深松整地作業畝數“硬性指標”的影響,2015年第二批中央財政農機補貼資金側重點向深松整地作業轉移,玉米收獲機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農機產業發展著名專家高元恩表示,2016年中國玉米機的效益最少下降50%,對玉米機企業來說挑戰巨大,面臨的形勢嚴峻,企業應抓住調整期進行自我升級,提升創新、研發能力。

          事件六:2016年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武漢開幕

          新聞回顧:

          10月26-28日,由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主辦,以“創新、開放、綠色、共享、協調”為主題的2016年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

          點評:

          “求發展,謀合作,促共贏”是所有農機人的共同愿望,2016國際農機展以傳遞政策信號,提振市場信心,推動技術創新,緊密對接市場,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為主導。國際農機展應該全力打造國際化、專業化的環境,通過展會平臺不斷推動技術創新,提高制造水平,促進科研和技術成果轉化落地,擴大深化國內外產業技術交流和合作,推動產品和服務貿易,共同分享大數據資源,為中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屆展會共有2000家企業參展,創歷屆之最,國三農機整個展會的主旋律,是中國農機行業國三升級成果的一次大巡禮。同時智能農機裝備,大型高效、復合作業的高端農機裝備也成為整個展會的亮點。以一拖集團、雷沃重工、中聯重機、江蘇沃得等為首的中國農機企業顯示出巨大的活力。

          事件七:2016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

          新聞回顧:

          據統計局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減少0.8%。對此,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進行解讀稱,2016年糧食產量下降同時受到播種面積減少和單產下降的影響。201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了472萬畝,因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34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33.2%;全國糧食產量因單產下降而減產70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66.8%,總體來說2016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

          點評:

          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2016年,各地針對糧食品種的供需矛盾,主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采取“玉米改大豆”、“糧改飼”和“糧改油”等措施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糧食單產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高產作物面積減少。按可食用的籽粒玉米統計,玉米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2039萬畝。低產作物大豆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1046萬畝。2016年,玉米平均畝產398.2公斤,是大豆的3.3倍,僅玉米改種大豆就可拉低糧食畝產約1.7公斤。二是全國農業氣象災害較上年偏重,部分地區受災較重。夏糧、早稻因災減產,據民政部統計,今年1-10月份,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3.97億畝,比上年同期增加5410萬畝,增長25.7%;絕收面積6218萬畝,增加1719萬畝,增長70.9%。

          事件八:農業部:我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65%

          新聞回顧:

          據農業部預計,今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將達65%,主要農作物的耕作環節以及小麥、水稻的收獲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

          點評:

          2016年已經悄然進入尾聲,在中國整體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的宏觀背景下,農機總需求的不斷走弱,國二升級國三導致的農機去庫存任務艱巨,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帶來的糧價下跌等不利因素給農機市場整體運行帶來嚴峻挑戰。

          然而,全程機械化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新抓手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開展起來,江蘇、吉林等提出全省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浙江全省實施農業領域“機器換人”工程,一些地級縣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程機械化的意見。同時,農業部啟動了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支持159個縣、區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裝備配套方案和生產經營模式,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事件九:中國甘蔗機械化博覽會開幕 助推“甜蜜事業”轉型升級

          新聞回顧:

          12月10日,旨在促進甘蔗生產機械化進程的“2016中國甘蔗機械化博覽會”在廣西柳州市開幕,這是中國甘蔗機械化領域的首屆專題展會,國內外數十家知名農機企業和眾多甘蔗生產應用技術企業參展。

          點評:

          甘蔗生產機械化水平低、成本高目前已成為中國蔗糖產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全國最大的蔗糖生產省份廣西,2016年糖料蔗種植面積達1120萬畝,但機械化種植只占約10%,而使用機械化收獲的面積就更少,只有12.34萬畝。

          加上近年來,國內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蔗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由于甘蔗收獲機技術儲備弱、研發難度大、投入資金多、贏利遙遙無期,很多企業選擇遠離該領域,深恐掉進坑里去,與拖拉機、收獲機械領域萬馬奔騰的景況相比,只有為數極少的幾家小型企業參與其中。參與的企業少、實力派企業更少,也導致甘蔗收獲機械研制之路極其艱難。

          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副會長馬世青說道,“甘蔗生產機械化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特別是收割機械化。”在此次展會說到。隨著政府相關鼓勵政策的出臺,補貼力度的不斷加大,加上農機企業新產品研發的不斷進步,中國甘蔗生產正迎來轉型升級的局面。

          事件十:《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發布

          新聞回顧:

          12月22日,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動我國農機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由農機制造大國向農機制造強國轉變,增強農業機械有效供給能力,提升我國現代農業生產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了《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

          點評: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機工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在農機工業取得快速進步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機工業仍存在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產品質量與可靠性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共性技術研究基礎薄弱、農機農藝結合不緊密等諸多問題,與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需求的矛盾突出,亟待轉型升級。

          因此,加快實現我國農機裝備產業升級,研制與應用適合我國國情和現代農業生產要求的農機裝備,是提升我國農機裝備產業整體素質、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緊迫需要,是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為此,《方案》提出,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種達到7000種左右,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裝備品種齊全;全面掌握核心零部件制造技術,關鍵零部件自給率達到70%以上,形成3-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農機行業領軍企業,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以上。

      來源:大田傳媒
      免責聲明:焊材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聯系電話: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