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多年前的晚清,洋務運動在全國掀起之時,李鴻章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2016年對于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年。我們這些闖蕩在傳統制造業的人,更是撥不開籠罩在前行路上的迷霧。然而,這層“霧”,卻讓無數制造業人成了命運共同體。既然單個的經濟單位已經無法在制造業資本市場上“適者生存”,我們就更要向產業升級、智能改造方面做出努力。
1、模具起家,風光一時后制造人何去何從?
我做模具起家,我用了17年,從每一年的SIMM深圳國際機械制造工業展會上將如何適應市場以求制造業立足之地的經歷沉淀下來。80年代的深圳,改革開放政策吸引了很多香港人前來開辦“三來一補”企業,借助這陣“東風”,我也從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起初,我在一家香港老板的工廠里擔任生產部經理負責模具制造加工。模具制造對技術以及材料和加工工藝的要求直接決定了成品質量和訂單交易量。依靠著自身的技術和一定的管理經驗,我開辦了自己的工廠,自產自銷。然而,在追求經濟規模效益和短期利潤下,依靠著低人權管理,只靠不斷地接訂單、擴大生產、粗糙的管理,人工優勢在經歷過短暫爆發后,終于走向末路。
互聯網、金融這些新興行業的沖擊了傳統制造業。我們的工廠缺人、缺資金、缺先進工藝。招不到懂行懂技術的人,對內面臨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工人要求提高,對外面臨發達國家的先進制造技術和新興的勞動力市場(越南、印度等),全球化競爭、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各項成本攀升、需求多樣化等座座大山,制造人何去何從?
然而,問題總是伴隨著解決問題的辦法而生的。
2、利用資源,堅守與突圍下另辟蹊徑
以前做工廠做模具,最看重的就是技術、生產以及銷售。銷售渠道哪里去找?先進的技術從哪里獲取?成本控制如何保證利潤最大化?有沒有開放的平臺提供解決方案讓工廠可以按部就班地走?這些問題的解決包括我的很多辦廠理念以及管理經驗可以說直接獲益于SIMM深圳國際機械展。
SIMM可以說是中國制造發展的一個縮影。21世紀初,SIMM還只是一個集中在模具機械、五金等產品的交易會。一開始我作為觀眾參加了展會。在這里,我購買到了先進的設備,吸收了應用性強的行業解決方案,參加了大大小小的行業論壇,重新刷新了辦工廠的認知。模具機械只是一個開端,隨著展商行業分布越來越大,SIMM發展為國際機械工業制造展覽會,幾乎覆蓋了全產業鏈的機械和設備。
近年來,工業自動化元素以及工業機器人的解決方案也層出不窮。這些新花樣給我的工廠轉型帶來了新的機會!爸腔酃S”的概念也在我的想法中生根發芽了。年年參展,每一年,都能獲得更多的工廠原材料以及覆蓋全產業鏈的產品、技術,最重要的是實現和產業上下游企業的負責人的無縫對接,我的人脈網絡在無形中擴大了。今年參加第十七屆展會的開幕式,也有幸見到深圳市副市長等政府部門人員前來參加剪彩,可見地方政府對于制造業的重視程度只增不減。
3、智能制造,朝“智慧工廠”成功轉型
未來制造業的革新將智能化、自動化以及“智慧工廠”作為發展主題。近年來的趨勢,參展并不止為了單純的產品采購和交易。展商即我們的產品供應商越來越有服務意識和專業性。我能接觸到的并不只是這一臺機器,而是貫穿行業垂直領域的一整套解決方案;今年參加展會的論壇和研討會以及行業對接會主要聚焦在一些新技術和工業自動化等主題。為深化“智能制造”主題概念,展會還特別打造出了自動化主題及人工智能體驗館,在工業機器人概念越炒越熱的形勢下,工業自動化設備在工廠中的實際運用更能解決我們的實際難題。
這也是我們工廠轉型的方向。借助這個國際平臺我找到一些中國500強乃至世界500強的企業也從觀眾眾找到我們的潛在客戶,FANUC、ABB、KUKA、SIEMENS等國際知名企業都是我們在展會上有過接觸的名企,從中也尋求到了合作的機會。
從起初做模具參加展會進行采購開始,到后來自己創業辦工廠,參加SIMM展對于我突破前行道路上的瓶頸起了關鍵性作用。通過展會不斷地“換血”,加入新鮮的血液方能成就更大的視野。
十幾年如一日的專注,讓我相信制造業道阻且長,但吾將上下而求索。迎中國制造2025,圓中國千千萬萬制造人的“匠心夢”,這就是我用17年的時間在SIMM深圳國際機械制造工業展會讀懂的“大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