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工業4.0還處于概念形成期,各個國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試圖建立工業4.0的標準,在德國叫“i40”,在美國叫“Internetofthings”,在中國就叫做“中國制造2025”,但不管叫什么名字,基本的方向還是一致的,即通過新的能源技術、物流技術和信息技術,提升制造業的水平,從而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第四次飛躍。
工業4.0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各個國家都在試圖在這方面取得領先地位,從而利用先發優勢占據有利位置。
工業4.0也并不是一個高深莫測的新名詞。此次在德國,我看到很多企業默默地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多的嘗試,包括數字化,信息化,以及物聯網的工作,但并沒有像之前國內所宣傳的那樣動輒冠以“工業4.0”的名號。工業4.0應該是一個不斷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工業4.0和3.0之間也沒有很清晰的界定。這個發展也是基于現有的技術,綜合現有可行的技術而創造出新的東西來。
這些深刻的變化之所以正在變為現實,也依賴于客觀條件的不斷成熟,隨著科技發展的加速,先進技術的不斷普及,成本不斷下降,使得新科技的產業化變得越來越迅速。例如無線射頻芯片身份識別技術(RFID),識別標簽的價格從最初的幾美元一路跌到如今的區區幾美分,伴隨而至的即是RFID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大規模運用。新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和降低成本,也使得技術融合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讓我們在解決新問題、開發新需求的時候有了比以往更加豐富的選擇,從而具有更強的靈活性。
在這次對德國和瑞士企業的參訪中,不少企業在被問到持續技術創新的動力是什么的時候,大多以管理需要、業務導向、利潤追求和滿足客戶作為回答。但以我的理解,創新的驅動力應該不僅僅是業務導向這么簡單。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創新是解決經營問題,甩開競爭對手的最有力的武器,但是,大量涌現的新發明和唾手可得的新技術也催生了一大批創新的公司在利用現有的新技術不斷地開發新的應用場景,融合、創造,產生新一輪的爆發,在這里,他們的驅動力也許不是為了利潤壓力,而是為了創造、開發,有時甚至于是為了“好玩”!
增材制造的路途還很遙遠,這次看到的增材制造主要還是用在研究所和一些高端小批量產品的制造中,究其原因是這項技術在原材料、成型過程等方面的技術還沒有突破,成本過高,所以暫時阻礙了它的大規模應用。但是,就如同那些不斷升級而且已經產業化的新技術一樣,增材制造也必將會隨著技術的演進和成本的下降而被大范圍采用。因為它滿足了極致個性化定制的需求,也做到了原材料最大程度的利用。更重要的是,它將會重新定義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邊界,讓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再位于價值鏈的兩端,而是相互融合,合作共享。到那時,智能制造也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將會變得越來越透明,人們獲得有價值信息的方式也會變得越來越便捷高效,因此,在將來,商業模式也將由此而產生深刻的變化。共享、聯網、動態、靈活、分散,這些將是新的合作模式的關鍵詞。隨著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邊界進一步模糊,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不斷降低,新生一代將會接過共享經濟的大旗,創造出全新的產銷合作模式。
回到工業4.0,在德國和瑞士參訪期間,我了解到,很多企業對工業4.0產生的注解是:1.實現客戶定制化的需求;2.可以以最優的成本提供服務;3.更靈活地面對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除此以外,如果將它放在更大的范圍去觀察的話,綜合美國的物聯網路線,則可以說這樣的變革是為了滿足新生一代的社會化、共享的消費和生產習慣,為了滿足他們追求個性,崇尚自由,樂于分享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