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0p4dr"><legend id="0p4dr"></legend></wbr>
  • <wbr id="0p4dr"></wbr>

  • <sub id="0p4dr"><listing id="0p4dr"></listing></sub>
    <form id="0p4dr"><span id="0p4dr"><track id="0p4dr"></track></span></form>

    <sub id="0p4dr"></sub>
    <form id="0p4dr"></form>
      • 創新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三一重工年產值達300億
        發布者:中國機械網  發布時間:2016-11-29 09:03:40  訪問次數:5560

          5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1小時下線一臺泵車;8年,持續投資10億元,打造工業物聯網平臺;實現全球范圍內212549臺工程機械數據接入……三一重工造就了裝備制造業的“神話”。


          濟南二機床“大型全自動汽車沖壓生產線”,在與世界一流對手的競爭中,不僅占領了國內市場近80%的份額,還成功進軍國際高端市場,獲得福特汽車美國本土4個工廠9條生產線訂單。


          創新,正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向高端!皠撔鲁蔀榘l展的第一驅動力,所有工業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夠提高競爭能力,才能夠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工信部部長苗圩說。


          培育原始創新“主心骨”


          走進三一重工的“18號工廠”,各種智能化設備正有序進行作業。這里是亞洲最大的數字化工廠,通過創新,大數據、物聯網得以廣泛應用,年產值達300億元,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三一速度”。


          “我們的混凝土裝備全球第一,大噸位起重機械、挖掘機械等都是全國第一;授權有效專利6300余項,居行業首位,完全掌控風機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


          長沙威勝集團通過技術創新,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約29.69億元,同比增長6%,綜合實力在國內智能電表行業中排名前三。該集團副總裁鄭小平說,未來3年,計劃再投入15916萬元進行智能制造升級,建立信息化系統全覆蓋、科技含量行業領先的數字化工廠。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此,苗圩表示,“我們要真正把企業的主體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讓企業在創新當中,特別是在技術創新當中,承擔起主體責任”。


          破解共性技術“攔路虎”


          當前,重大共性技術難題仍是我國制造業面臨的“攔路虎”。


          正如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所說,“我國創新走的是‘群眾路線’,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可以自主創新”。那么,在這種創新環境之下,廣大制造企業又該如何破解共性技術難題?


          在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直徑0.2米、長3米的預制棒經過拉絲,1分鐘內可變成3000米的光纖,速度全球第一!伴L飛通過打造企業協同創新平臺,構建系統、全面和開放的創新體系和機制,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笨偛们f丹說,20多年來,長飛已經走出了一條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輸出之路。


          從各地情況來看,一些省區市已經開始先行先試,推進協同創新。比如,湖北推動制造企業、科研院所、金融資本等資源整合,在光電等領域,成立14個省級以上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組建50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高端數控裝備”等3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另外,北京、江蘇、廣東等地也在積極推進省級創新中心建設。


          而在國家層面,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經建成,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已經批復,工業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15個左右國家級創新中心。


          “制造業創新中心要解決的是面向行業的共性技術,而不是單個企業可以解決的關鍵技術。”苗圩說,要不斷完善涵蓋技術、平臺等要素互動融合的制造業創新生態系統,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業協同創新網絡和平臺,塑造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跨越產業創新“死亡谷”


          在創新過程中,產品從實驗室到產業化之間,存在著一個“死亡谷”。目前,我國不少創新載體,在“技術產生—擴散—首次商業化—產業化”鏈條上銜接不暢,導致一些創新成果未能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如何跨越“死亡谷”,實現研發成果快速轉化,成為我國制造業必須直面的問題。


          “3D打印技術不是拿來就能用的,而是需要跨領域融合,形成一種化學效應!比A曙高科董事長許小曙說,應該根據市場需求,通過技術開放、程序開源,讓創新成果快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如今,華曙高科已研發出世界上最快的工業級3D打印機,以及高分子尼龍粉末等3D打印材料,打破了國外壟斷。同時,逐步建設成為集3D打印設備制造、3D打印材料生產以及3D打印應用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格局。“未來我們將更加重視研發,完善創新產業鏈條,實現做大做強”。


          “要彌補創新鏈條的斷裂環節,將分散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凝聚在一起,完成‘珍珠串成項鏈’的關鍵一步。”苗圩說,要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培育培養一批創新型優秀骨干企業和領軍人才,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優化完善標準體系,推動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

      來源:中國機械網
      免責聲明:焊材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聯系電話: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