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激蕩40年
中國制造的前兩波浪潮(1978-1998),簡單說就是神州大地壓抑已久之后的原力覺醒。這包括了鄉鎮企業家的覺醒(比如魯冠球的萬向1,劉永好的新希望1982),對外貿易的覺醒(比如柳傳志的聯想,張瑞敏的海爾),離開體制下海經商的覺醒(比如李東升的TCL,宗慶后的娃哈哈,任正非的華為,段永平的小霸王,王文京的用友,馮侖的萬通,史玉柱的巨人,求伯君的金山,郭廣昌的復星,王傳福的比亞迪)和重新打開國門利用外資的覺醒。
貿易開放帶來了制造轉移,但沒有發生技術轉移。80-90年代的大規模技術引進主要是為了滿足內需,一些中國人需要的商品,在改革開放初期自己生產不了,就引進整條生產線到中國來生產,比如海爾引進德國的冰箱生產線,彩電引進美國日本CRT顯像管生產線等。然而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從終端直接引進生產環節,一旦出現技術升級,在技術匹配的制約下,中國不得不繼續引進技術來實現終端產品的國產化。
只有制造轉移,沒有技術轉移,結果是中國制造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能力也被擠掉了。中國CRT彩電工業一度做到全球第一,但遇到液晶技術替代時被打得措手不及,原因是80-90年代的中國制造與新技術的演進過程基本絕緣,中國彩電工業既不了解液晶技術的進展,也難理解新技術的影響,這也造成了中國電子工業直到今天仍然在一些核心技術領域處于看不到盡頭的落后狀態。
中國制造的第三波浪潮(1998-2008)是自主化,簡單說就是復制-模仿-進口替代,copy to China,美國有的中國也要有,美國日本造的中國都要造。相比80-90年代,這一階段的中國制造已經從集成組裝制造中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和勞動力技能,在計算機、手機、汽車制造等領域出現了自主品牌,但核心技術零件、自主研發能力仍然受限于技術、設備、材料,技術被卡脖子的情況下,品牌主要靠資本外延擴張吃規;t利。
1998年,中國商品房市場開放,城鎮化率在之后的10年上升了14%,快速膨脹的城市化需求催生了和基建地產產業鏈相關的制造業發展(比如梁穩根的三一重工)。2001年中國加入WTO,出口額在之后的10年間上升了613%,出口占GDP最高達35%,出口導向型產業在東南沿海地區出現集聚,比如東莞的電子,晉江的體育,紹興的紡織,義烏的小商品等。20世紀末,美國的互聯網泡沫也催生中國的互聯網萌芽,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阿里百度紛紛登場,真正屬于他們的時代還在后面。
我們將中國上市公司和全球上市公司做對比,全球市占率超過50%的中國行業有14個,超過20%以上的中國行業有50個。過去十年,中國制造快速提升的不僅有全球市占率,還有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關鍵的基礎科技。中國擁有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超級計算機,中國超算神威的計算能力是美國超算泰坦的5倍;中國超算的CPU是上海國家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研發的SW26010;中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量子衛星網絡;中國正在人工智能研究關鍵領域迅速崛起;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也就是廣為人知的“天眼”;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有效的物流系統。
中國真正開始出現大量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迭代也就是最近十年,十年放在產業史上只是一個瞬間,但中國已經在多個行業從追趕者成為領先者,從模仿者成為創新者,并在一些高端制造業開始具備全球競爭力。中國制造在發展中國家里算起步比較晚的,上世紀60-70年代后發展中國家先后出現了拉美奇跡、亞洲四小龍、新四小龍,而今天也只有韓國還在消費電子、精細化工、汽車等制造業領域還具有全球競爭力。中國制造起步雖晚,但在全球制造業市占率排名和關鍵基礎科技的進步速度上,僅次于美國,而且和美國之間的差距在快速縮小。中國究竟做對了什么?
圖3:中國制造業的微笑曲線
資料來源:作者繪制,天風證券研究所
制造業不是零基礎就可以發展起來的,無論是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還是市場的規模優勢,都不能算作是一國制造業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人類產業史上不缺少要素大國的失敗案列,也不乏要素小國的成功案例。
以美歐日的成功為例,一國要成為制造大國和制造強國,需要在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都具備競爭力。今天中國制造正在形成的全產業鏈優勢,主要來自于四個因素:巨國市場的規模效應、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完備的產業鏈基礎(包括高效率的產業工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隊伍)、共和國前30年技術基礎的傳承迭代。
我們借用施振榮的“微笑曲線”:市場容量足夠大,品牌服務的推廣空間足夠大,做終端設計、系統集成的國產廠商能夠存活;完備的產業鏈基礎、良好的基礎設施,給中游制造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保障;技術的傳承迭代、很強的政策扶持和政策執行力,驅動產業向上游發展,掌握自主研發能力和專利技術。
巨國市場的規模效應:
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研究顯示,到2020年中國的中產階層將達到7億人,相當于歐洲總人口(7.4億)。龐大的人口規模為中國的創業者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紅利,這使得每一個產業的進入者都有機會以粗放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嚴格意義上說,今天常被提起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都不算中國首創,但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在中國得到了最成功的應用,都離不開中國市場巨大的規模效應。大市場能夠降低和攤薄成本,福耀玻璃到美國設廠的原因是美國汽車市場足夠大,當地設廠便于快速到貨。借助大國效應的勢能,中國企業通過大量的研發投入或海外并購高科技公司,縮小和領先國家的技術差距,并建立核心競爭力,最終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和模式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