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風電、高鐵、汽車、船舶、工程機械等領域開啟巨大裝備需求市場,但是作為關鍵基礎配件的軸承卻成為其發展軟肋。“自主生產能力抵、高端依賴進口、技術空心化的問題成為目前我國軸承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我國許多重要裝備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的難度會增大,大大影響相關產業發展!鄙綎|省高新技術企業山東臨沂開元軸承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劉建鋒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認為,須在產業發展政策、技術發展規劃等方面作出重點布局,解決裝備制造業中高端軸承發展滯后的問題。中國軸承工業協會秘書長王全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內軸承行業的關鍵詞將圍繞自主創新,攻關核心技術,以實現產業升級,力求替代進口。
高端軸承業成我國裝備制造軟肋
據劉建鋒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介紹,我國裝備制造業在近年快速發展,但作為重大裝備機械配套的軸承等核心零部件卻成為國家重大裝備發展的軟肋。
“以國內高鐵為例,雖然我國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速動車組技術,但是配套軸承的國產化應用仍是空白。目前,我國高速軸承大多只能滿足150-180公里的動車組,而歐美國家高鐵軸承能滿足時速350-400公里的需求。所以,目前國內時速為160公里以上的動車組配套的高鐵軸承幾乎全部是進口。”劉建鋒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介紹,此外,大型風力發電機軸承、高端汽車輪轂軸承、深井鉆機轉臺軸承、海上鉆井平臺系列軸承等能源裝備高端軸承也都是行業發展的軟肋。
“現在國家大力發展風電等新能源,但是國內風電軸承在很長的一個階段里依靠國外進口,價格昂貴,是國產軸承的七八倍,高的甚至是十幾倍,加大了風電設備造價,也制約了風電成本的下降!華銳風電(16.38,-0.32,-1.92%)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工程師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即使像華銳風電這樣注重自主研發的大公司,其風力發電機軸承依然還需要從國外進口。
據劉建鋒介紹,目前我國進口的高端軸承主要是來自美國、日本、瑞典、德國、羅馬尼亞等西方國家,全世界近80%的軸承是由這些國家的跨國公司生產。他們的軸承依靠可靠的鋼材原料、精湛的工藝和過硬的質量幾乎壟斷了我國國內高端軸承市場。而我國雖然有軸承企業約6000家,排名前十位的軸承企業銷售額合計僅占全行業近40%的份額。
“我國軸承產業存在著企業多、規模小、產品單一、行業集中度差的嚴重問題;產品結構不合理,低端產品比例過大;最關鍵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研發投入不足,行業平均研發投入占銷售比例低。精密軸承、高速列車軸承、民用航空軸承等均為國外軸承公司所壟斷。”劉建鋒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說道。
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我國軸承行業產量達100億套,總產值已達到900億元,位居世界第三。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50家,年銷售額30億元以上的僅5家,但進出口逆差超過8億美元。王全清表示,這一狀況在2010年有所好轉,不過全年逆差依然高達到5~6億美元之間,進口軸承仍然壟斷我國高端軸承市場。
“十二五”軸承行業有望獲突破
2010年10月,在工信部發布實施的《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中,軸承位列基礎零部件的第一位,七個項目的軸承產品被納入2011~2013年的實施方案之中。
據悉,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進一步加大對基礎零部件基礎研究、制造工藝和檢測技術等重大共性課題研究的支持;增大增強扶持力度,創新工作方法,激勵創新精神,力求在短時間內實現我國機械基礎件研發和產業化的重大突破。
“‘十二五’中央提出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把高端裝備制造業納入新興產業發展。軸承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基礎零部件起著關鍵作用,在‘十二五’期間最有可能實現率先突破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高端軸承研發涉及材料、油脂及潤滑、制造、設計、軸承制造裝備、檢測與試驗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必須在產業發展政策、技術發展規劃等方面作出重點布局,解決裝備制造業中高端軸承發展滯后的問題。
國內最大的綜合性軸承制造企業瓦軸集團,近年來加速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為整個行業發展提供了發展思路!白鳛閲抑卮蠡A研究計劃軸承‘973’項目參與企業,瓦軸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等8所參加單位打造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模式,推動企業將生產技術與科研成果有機結合,希望為國內軸承行業的整體突破找到一條可行的道路!蓖咻S集團董事長王路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基礎研究取得大突破、制造工藝和檢測工藝有大進步后,我國高端軸承業在未來3年內實現替代進口還是有希望的。
“目前我國高鐵、風電等所需求的軸承基本全部依賴進口,除了缺乏核心技術問題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鐵、新能源產業所需求的高端軸承尚未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也還沒有對國內企業發放生產許可。而以太原重工(5.81,-0.22,-3.65%)、晉西車軸(11.87,0.16,1.37%)為代表的國內企業,主要是以西方國家軸承制作標準為基礎進行研究開發。”上述華銳風電的工程師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如果我們國內制定一個相應的行業標準,并嚴格按照相應的檢測指標進行檢測,相信會在“十二五”迎來快速發展的機會,或許能扭轉目前我國高端軸承業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
劉建鋒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中國軸承行業要崛起,在與國際軸承強國、跨國公司的較量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加強行業自律,逐步走兼并聯合道路。將上萬家公司逐步通過整合形成實力強、專業度高的多家大公司,才能更好地發揮人才、資金和技術優勢,壯大民族軸承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