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一號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2月1日正式發布。文件強調,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
在國新辦2月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解讀“一號文”時強調,在“三農”投入上,要持續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按文件要求,今年我國將繼續落實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增加補貼。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范圍,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針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表示,在這個問題上,“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通過四點來解決:
一是明確農業科技的性質和定位。中央“一號文”鮮明地提出農業科技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明確了今后的工作導向和政策指向,強調要以公共財政為主導。
二是落實文件關于“一個銜接兩個覆蓋”的規定,充分調動基層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一個銜接”是要讓基層在崗的農技推廣人員工資收入水平與基層事業單位的平均水平相銜接。“兩個覆蓋”是指: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今年要覆蓋到所有的農業縣(市、區、場),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沒有工作經費的問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要覆蓋全部的鄉鎮,改善他們的辦公條件。
三是發揮科技大戶、科技特派員、科技專業戶等的“二傳手”作用。
四是要完善體制機制,為科技進步提供配套措施。
改善裝備條件 加快農機化
在回答農業是否會出現用工荒的問題時,陳錫文表示,至少在目前還沒有明顯出現。雖然進城的農民工數量在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有所減少,但與此同時,農業機械的綜合作業水平在不斷提高,去年耕種收三個環節的農業機械綜合水平達到53.5%,也是歷史最高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勞動力。
據介紹,今年我國將繼續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包括要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
按照文件要求,在加快農業機械化方面,將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服務水平。
著力解決水稻機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機收等突出難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等機械裝備,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積極推廣精量播種、化肥深施、保護性耕作等技術。
加強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產品研發,支持農機工業技術改造,提高產品適用性、便捷性、安全性。
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購置大中型農機具。落實支持農機化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推動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切實加強農機售后服務和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