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管理信息化所面臨的問題
中國制造業管理信息化起步于30多年前,是國內最早進行管理信息化的行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制造業管理信息化變得更加成熟,但其發展速度與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依然落后于電信、金融、大型公共服務等行業,與“中國制造”的全球地位不相匹配。
制造企業的信息化事業,在以CAD為代表的技術信息應用方面成績顯著。然而,對于以ERP為代表的管理信息化方面,應用深度并不高,基本停留在財務核算和供銷存事務管理程度上,生產管理信息化及企業集成應用的水平還比較低。當然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制造業,特別是復雜產品制造企業的生產環節信息化實施難度大,實施成本高,實施效果不明顯,進而導致了許多制造企業對管理信息化的項目缺乏信心和熱情,所以才有“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說法的廣泛流傳,這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
但是從ERP軟件供應商或服務商方面來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即整體浮躁問題。一些軟件與服務提供商出于利益的驅動,誤導客戶對管理信息化項目的認識,不為客戶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務。另外咨詢服務從業人員魚龍混雜,一些從業者缺少職業道德與專業精神,這也是影響應用軟件及咨詢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企業自身來說,企業主要是缺少信息化復合人才。我們看到一些信息化應用比較成功的企業,他們往往會培養自己企業的內部顧問,他們能夠不斷的開發管理信息的需求,同時企業的軟件技術人員(也可以借用外包力量)能夠及時地用系統實現這些需求。而企業中信息化復合人才的缺少,企業對信息化的認知度不高,普及度差,領導層對信息化項目的了解不夠,不能把握項目實施的方向與路線,這些都是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阻礙。
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政府部門與行業政策的制定者、企業和軟件/服務提供商三方的共同努力來實現。首先政府部門和行業政策的制定者要提供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政策的支持比資金的扶持更為重要。舉例說明,某企業從事一些大型設備的設計和總成,但全部委外加工。企業的設計人員還在出設計藍圖,沒有甩掉圖板。問其原因,給出的回答是,如果把電子文擋發給外協廠商,設計技術很難保證不被盜用,這就說明了不解決好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會影響企業信息化的開展。
對于企業來說,要轉變觀念,對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腳踏實地,穩扎穩打地推進信息化項目的進行,而對于軟件/服務提供商來講,最重要的是要加強職業操守,恪守專業精神。